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9篇
  免费   685篇
  国内免费   75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78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1159篇
预防医学   7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462篇
中国医学   3782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201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417篇
  2013年   386篇
  2012年   520篇
  2011年   577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349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中药紫草进行基源鉴定,并建立紫草的功效多组分含量测定方法,为全面评价紫草药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不同产地紫草进行DNA条形码基原鉴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紫草中萘醌类成分与含量,Thermo BDS Hypersil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2%冰乙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8 m L·min~(-1),检测波长275 nm,柱温35℃。结果:经DNA条形码鉴定了11批药材,均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的干燥根;测定了11批新疆紫草的8种萘醌类功效组分含量,各组分均显示良好分离;不同成分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在95.26%~101.40%,RSD均在0.7%~1.8%(n=6)。结论:DNA条形码鉴定确保了新疆紫草药材基源的准确性,组分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二者结合可作为紫草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丹参的ITS序列差异,并结合其有效成分含量,分析ITS序列、有效成分含量与产地之间的关系,为探索不同产地丹参质量差异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不同产地丹参样品DNA,采用PCR-测序技术,应用序列分析软件分析各个产地之间ITS序列差异。采用UPLC方法检测不同产地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结果:发现不同产地丹参ITS序列在152 bp处存在变异位点,且经诱导子诱导后的ITS序列位点在152 bp处存在"A"和"G"两种变异类型;各地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结论:初步得出不同诱导子诱导后丹参ITS序列152 bp处的变异导致更多"G"型转变;山东丹参分别经壳聚糖、水杨酸处理后水溶性成分均增加,联合诱导则对有效成分的增加无显著效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基质复杂、谱带重叠严重,影响了中药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准确性。为解决以上问题,探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变量筛选方法在中药材、中药提取物和中成药的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采集葛根药材、葛根提取物和愈风宁心滴丸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测定葛根素含量。分别优化光谱前处理方式,剔除奇异样本后,运用CARS法筛选出的相关变量,建立偏最小二乘法(PLS)校正模型。结果:原料、中间体和制剂的定量模型交互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0.35%,1.76%,0.54%,与基于全光谱建立的模型比较,原料、中间体和制剂的CARS-PLS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均有提高。结论: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变量筛选方法可以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并有效简化运算过程,为中药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黄芪内生真菌AR-15-1的环二肽类次生代谢产物的成分。方法:内生真菌AR-15-1是采用组织学方法分离自恒山黄芪的根部,真菌的鉴定采用形态学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法,内生真菌大量发酵采用固体培养的方法,环二肽成分的分离使用柱色谱法,HPLC法结合LH-20羟丙基葡聚糖凝胶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波谱表征分析。结果:从黄芪根部分离到的内生真菌AR-15-1被鉴定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从AR-15-1的固体发酵物中分离到8个环二肽化合物,分别为环(脯-甘)二肽(1),环(脯-亮)二肽(2),环(脯-异亮)二肽(3),环(脯-缬)二肽(4),环(苯丙-甘)二肽(5),环(苯丙-丙)二肽(6),环(苯丙-络)二肽(7)和环(苯丙-脯)二肽(8)。结论:环二肽类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黄芪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大部分环二肽化合物已被发现是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55.
目的:饮片质量均一性是中药临床疗效稳定的基础,利用化学指纹图谱结合DNA分子鉴定技术考察三七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原饮片质量的均一性。方法:应用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DNA条形码对三七饮片进行分子鉴定;对比三七市售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干膏收率;采用HPLC-DAD检测3批三七饮片混合粉碎前后的质量均一性和指纹图谱相似度。结果:三七煮散饮片出膏率显著高于原饮片出膏率;不同批次原饮片间指标成分三七皂苷R_1,人参皂苷Rg_1及Rb_1溶出量有明显的差异性,RSD分别为13.1%,32.7%及24.5%,混合制成煮散饮片后溶出量差异减小,RSD分别为3.6%,2.6%及3.5%;精准煮散饮片提取液中化学成分溶出量较原饮片高。混合粉碎后指纹图谱相似度提高,标定了共有峰14个,峰面积均有提高。结论:三七精准煮散饮片与市售原饮片基本属性相一致,但煮散饮片的浸出、有效成分溶出及质量均一性均有明显提高,提示煮散饮片可提高临床用药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56.
目的:对丹参精准煮散饮片进行质量评价,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保障。方法:应用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丹参进行鉴定,采用化学指纹图谱表征药材化学组成,评价丹参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相似度,测定指标成分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的含量,标定指纹图谱共有峰。采用标准汤剂煎煮法比较原饮片及精准煮散饮片的煎煮效率,对煮散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ITS2序列对丹参药材可实现准确鉴定;原饮片及煮散饮片煎出成分基本无变化,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很高,达到0.99以上,但是煮散饮片煎煮效率明显增高。按标准汤剂煎煮法,煮散饮片出膏率增加30%,迷迭香酸及丹酚酸B的煎出率均约1.7倍,其余化学成分的煎出率为原饮片的1.2~2.2倍;且精准煮散饮片差异明显小于原饮片批间差异。结论:丹参精准煮散饮片能提高原饮片的煎煮效率及均一性,具有较好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
目的:比较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加工与传统方式加工苦参饮片的抗炎与解热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观察2种苦参饮片水提物的抗炎消肿作用;采用酵母致热大鼠模型,比较2种苦参饮片水提物的解热作用。结果:与空白组比较,2种苦参饮片水提物均可降低小鼠耳肿胀度,但以一体化加工苦参饮片的抗炎消肿作用更为显著,各剂量组抑制率均40%。一体化加工苦参饮片3个剂量均能降低发热大鼠体温,且作用时间可持续4 h,解热作用优于传统加工的苦参饮片。一体化加工苦参饮片中槐果碱、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及氧化苦参碱等5种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均高于传统方式加工的苦参饮片,其总量约为传统苦参饮片的1.3倍。结论:一体化加工与传统加工方式生产的苦参饮片在抗炎及解热等主要功效方面具有较好的相似性,而且一体化加工方式从源头规范了苦参的饮片生产,在确保饮片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了生产周期,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中药饮片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药对秦艽-威灵仙、秦艽-桑寄生、秦艽-防己配伍前后特征性成分变化的规律。建立HPLC测定方法。方法:Agilent A3000250×046 Pur Fuit 5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04%H_3PO_4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15 min,5%~15%B;15~25 min,15%~25%B;25~35 min,25%~35%B;35~40 min,35%~70%B;40~55 min,70%~95%B),流速0.8 m L·min-1,检测波长220 nm,柱温25℃。结果:药对秦艽-威灵仙中分离出16个特征峰(w1~w16),秦艽-桑寄生中分离出18个特征峰(s1~s18),秦艽-防己中分离出21个特征峰(f1~f21),其中峰号w1,w3,w4,w5,w6,w7,w8,w10,w11,w13,w16,s3,s4,s5,s7,s9,s10,s11,s12,s13,s14,f1,f4,f6,f8,f12,f14,f15,f16,f21峰面积升高,w2,w9,s1,s2,s6,s8,f2,f3,f5,f10,f11,f13,f17,f19峰面积降低,w14,w15,s16,s17,s18,f9,f20峰面积不变,其中w8,s7,f9为獐芽菜苦苷,w10,s8,f11为龙胆苦苷,s13,f16,f17分别为槲皮苷、防己诺林碱、粉防己碱。w12,s15,f7,f18为药对中新产生的成分。结论:秦艽配伍用药后所含的特征性成分含量发生了变化且有新成分的生成,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分析秦艽不同配伍药对前后特征性成分变化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分析4种不同药材来源郁金饮片中挥发油成分,找出其共有及差异成分,为该饮片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对4种不同药材来源郁金饮片挥发油成分进行测定,载气高纯度氦气,进样温度250℃,压力49.5 k Pa,总流量36.0 m L·min~(-1),柱流量1.0 m L·min~(-1),线速度36.1 cm·s~(-1);电离方式电子轰击离子源,电离电压70 e V,离子源温度200℃,接口温度280℃,溶剂延时3.5 min,m/z 40~400。结果:4种不同来源郁金饮片挥发油均检测出了50种成分,其中有3种共有成分,3种郁金共有成分达13种,2种郁金共有成分达15种;4种郁金共有、交互存在的挥发油成分达31种。结论:4种不同药材来源郁金饮片挥发油中存在共有及交互存在的成分。吉马酮可作为温郁金、桂郁金、绿丝郁金的含量测定指标成分;姜黄素、姜黄酮、芳姜黄酮等可作为黄丝郁金的含量测定指标成分。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对高脂-果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Toll样变体4(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高脂-高果糖餐诱导NAFLD大鼠模型,除设正常组外,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水飞蓟宾组,二甲双胍组(200 mg·kg~(-1)·d~(-1)),TGP高、低剂量组(200,100 mg·kg~(-1)·d~(-1))。用药6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BG),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肝脏指数;并以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HMGB1,TLR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转氨酶,肝脏指数,血脂,2 hBG,Fins,HOMA-IR及TLR4,HMGB1蛋白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TGP高、低剂量组2 hBG,Fins,HOMA-IR,LDL-C,TG,TC,FFA,ALT,AST均明显降低(P0.05,P0.01),高、低剂量TGP在拮抗胰岛素抵抗、降糖降脂,改善肝功能有较显著的作用,TGP高、低剂量组均可下调HMGB1,TLR4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在NAFLD病程进展中,HMGB1,TLR4是导致炎症的其中一条通路,TGP通过下调HMGB1,TLR4信号通路的表达而起到抑制大鼠NAFLD炎症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